ICMJE 因临床试验数据共享提案而饱受非议

 

“我强烈反对这份文档....如果实施了这样要求提交去身份标识的数据集的政策,我就绝对不会在任何与其相关的期刊上出版任何文章。 

这在理论上是个好主意,但需要更深思熟虑才行。” 

这个提案“过份关注期刊的狭隘利益,而不是公众从医学研究中获得最大益处的权利。

“不控制公众对个体患者数据的访问权限是不道德的,所以需要将其限制为仅供研究目的。 

“ICMJE 的提案在提高临床试验对消费者的透明度和医学学术界的透明度方面是显著进步。

我认为这是一个想法很好,但实际上会削弱患者保密和保护的基本结构的极其天真的建议。...我坚决反对这个提议。”

 

Shelled Wood HeadShot

医学期刊编辑国际委员会 (ICMJE) 本次以共享临床试验数据为 ICMJE 期刊发表前提的提案的开放公众评议期于上周结束,共收到了多达 319 份评论。长达 66 页的回应(如果你有 2 小时的空闲时间把它读完)读起来有点像是医学界的名人录,而且时不时像是当今报纸已经逐渐废弃的拨人眼球的嘲讽评论区。

我和 ICMJE 会员期刊之一且是该机构的秘书据点的《内科学年鉴》的主编 Christine Laine, MD 讨论时,她表示评论均为自愿提出,没有委员会或指定的领导。Laine 表示她目前才看了“少数几条”张贴的意见,看上去 ICMJE 成员需要花很多个月的时间才能全部看完。

我自己上周花了一些时间看了部分意见。其中有大量的深思熟虑的回应,还有一些针对提案的一揽子协议。但是,大多数意见则在谨慎支持之余夹杂着疑问、警告和疑虑。提案也获得了国际上的一致呼声,包括澳大利亚、加拿大、印度、希腊、伊朗、日本、意大利、德国、美国等。

名人录

来自同一机构的多份意见暗示某些医院已经提醒其员工在截止日期前提交意见(而且至少有一家医院给员工提供了现成的意见信)。此外还有各类国际医疗机构、行业协会、医疗出版商、药物和器械公司以及医疗图书馆也提供了各自的意见,虽然评论的大部分人都是临床试验者和研究人员。还有少数临床试验参与者也抒发了自己的意见。

杜克临床研究所(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的心脏病学家 Manesh Patel, MD 在评论中指出,他和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 C. Michael Gibson, MD 在内的多人已经组成了一个小组来审议学术研究组织联合会继续科学研究评价 - 心血管 (ACCESS CV) 的问题。Patel 表示,该小组正在准备正式回应,并将发表在一份同行评审出版物上。

“我们同意透明度和数据共享。但是,如果不按部就班地做到这一点,我们担心会有问题,”他写道。“具体来说,我们的两个主要关注点是无结构化的非具体分析和无假设分析的结果可能不准确和存在错误。我们担心测试的多样性和多种潜在错误,我们也在我们的意见里突出了这些问题。我们还关心患者的隐私和获得数据访问的方法。”

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高级研究副院长 Harry Greenberg, MD 也列举了他的担忧。

“细节当中有魔鬼,这让我对这个提案产生了诸多担心,它表面上是出于好意,但目的上则存在大问题。我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有几个关键细节:1.如何资助和证明已经去除了身份标志?2.如何应对必然出现的寄生虫对数据的滥用:挑肥拣瘦、数据挖掘和蓄意曲解,以及如何将单独的滥用与预期的、有用的、正确的、有创造性的使用相区分?3.如何防止有人令人厌恶但又精明地重新识别出患者身份并让每一个人都难看,之后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去标识工作没能做到尽善尽美的倒霉的研究人员被罚?最后一项对我来说似乎是难以避免的。4.是否有任何数据表明实施该提案所带来的(如提案中所讨论的)益处将超过其所造成的潜在问题?”

英国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口部门的 Sir Rory Collins, MBBS 对 ICMJE 提案背后的证据支持也存在相同的顾虑。“我们不支持这一建议,因为它可能会导致更少而不是更多的透明度,”他写道。“因此,我们建议编辑在提出没有证据支持的行动提案之前,先询问在生成数据并且在使用其他人的数据方面有经验的人的意见。”

“数据寄生虫”

一些意见赞同《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编辑的保守观点,即“数据寄生虫”会掠夺别人的辛勤劳动。

心脏病学家 Robert Sheldon, MD, PhD(阿尔伯塔省卡尔加里加拿大立彬心血管研究所)写道,他对一般的建议表示同意,但也指出通过他担任研究人员的加拿大心律失常网络开发的数据共享存在着一些缺陷。“在准备过程中我们认识到在加拿大的大型中心确实存在数据寄生虫,他们从来不参加研究,目的纯粹就是获取数据。...我注意到,喜欢获得即时数据的人通常都没有 MD 学位,因此无法参与实施临床试验,”他说。

Anushka Patel, MBBS, PhD 教授(乔治国际卫生,澳大利亚悉尼)表示,其机构承认到去标识的临床试验数据共享提供能潜在的大量社会效益,但其担心其中一些风险尚未得到充分认识。她评价道:“虽然所有新分析根本上都需要有能够充当真正的科学和/或公共安全需要的预先设定的假设和分析计划,但是为特定的利益群体制定的防止数据滥用的保障措施也必须到位。特别是,原始研究人员应有权拒绝存在重大利益冲突的任何个人、团体或实体共享数据的权利。”

许多心脏病专家 Salim Yusuf 和 Stuart Connolly 都在加拿大汉密尔顿麦克马斯特大学人口健康研究所的一封公开信中签字,概述了他们对提案的关注。“我们认为目前提出的强制数据共享的计划不会给患者、研究人员、主办方还有社会带来净效益,”他们写道。

同时,耶鲁大学开放数据访问 (YODA) 项目的研究人员,包括 Harlan Krumholz, MD 和 Joseph Ross, MD 则对 ICMJE 的“常规方法”表示支持。不过他们指出,其中有些问题有待澄清,包括需要作者进行二次分析来解释其所提出的研究与试验研究人员已经进行的研究有何不同,以此“作为保障”。

同时,他们建议,ICMJE 应妥善制定方案来惩罚未在拟定的 6 个月内共享数据的研究人员。“我们相信,这一提议可以通过明确制定惩罚来得以加强,例如可禁止所有相关的试验作者在 ICMJE 会员期刊上发表文章。”

时间和金钱

提案其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似乎是规定试验研究者必须在 6 个月内提供其数据。大量评论(即使支持提案者)都认为 6 个月不足以给研究人员留出充分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其分析和亚组研究。少数人不同意,认为 6 个月“实在是太多了”。还有几则意见要求数据共享与研究发布同时进行。

一些意见则质疑共享数据所需的大量工作,以及将如何支付这部分工作。哈佛医学院(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 Sharon-Lise Normand, PhD 评论称:“我不认为资助机构会去资助创建者类文档,让研究以外的人可以可靠使用者类信息。数据是有价值的:患者提供数据、研究人员招募参与者、数据安全委员会负责监督、研究者分析数据。创建具有可靠和准确性的文档和创建可用的数据集是需要充足资金和认真对待结果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分泌学家 Michael Jensen, MD梅奥诊所,明尼苏达州罗彻斯特市)更是冷嘲热讽:“这太伟大了,给明明已经花了太多时间在文书工作上面的研究人员又增加了新负担....我认为这又会增加资金在完全没有着落的工作上,令研究人员进一步远离他们的本职工作。”

即使是那些支持该计划的人仍对如何控制患者信息的提供和传播存在疑问。

Jacques Demotes, MD, PhD(欧洲临床研究基础设施网络)写道:“这一举措我们非常同意。现在的问题不是是否需要而是如何负责任地在恰当的控制下共享数据。” 

患者和参与者

无论是试验者还是患者的一些答复都提到了保密性的问题,而数据共享的泄漏可能性将阻止患者继续参与试验。

一位自称为研究员、临床试验者并参与密歇根大学临床试验的评论者写道,提供患者个体层面的数据将违反伦理审查委员会对进行临床研究的批准。此外,她说,“患者可能从很少的人口统计学描述中就可能判断出自己的身份,并确定他们在机构中参与了特定的试验。这些都是严重的问题!”

另一位评论者写道:“患者的数据被放置在公共领域的事实意味着,参与者需要在研究入组时被告知研究结果公布时数据将被公开,知情同意书中肯定会明显指出这一点。这会不会影响患者参加研究的意愿?患者(或者某些试验类型中的无病受试者)会不会由于担心泄密而不参与研究?”

为数不多的匿名帖子当中,有一篇自称为临床试验的患者评论说,“我被 ICMJE 的提议吓坏了。我签署的知情同意书中没有考虑到患者数据共享,而且我担心我试验的主办方会在 ICMJE 刊物上发表,而我将被迫披露我的数据,这是我绝对不会允许的。我同意参与研究是为了帮助主办方评估研究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使其获得批准,而不是为了与公众分享我的数据(即使取消标识).....别人提供电子邮件地址才能发表意见也表明事实上你们对患者的隐私并不尊重。”

未来展望

年鉴编辑 Laine 表示,ICMJE 成员期刊一年只开一次会议,而下次会议将在 2016 年深秋才举办。虽然 ICMJE 以前也公布过政策,但从来没有出台过政策草案并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她说:“我们要去尝试并同意可能进行一些修改,到明年秋天之前还可能发布修订政策,但鉴于评论数量如此之多,小组可能在下次见面会议之前都难以达成共识。”


相关报道:

     

    Shelley Wood is the Editor-in-Chief of TCTMD and the Editorial Director at CRF. She did her undergraduate degree at McGill…

    Read Full Bio

    Comments